【重温经典 学思践悟】于晶:以史为鉴 映照现实 远观未来
编者按:赓续红色血脉,奋进伟大征程。在学校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各党(总)支部组织党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并撰写学习感悟。“重温经典 学思践悟”专栏将择优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以史为鉴 映照现实 远观未来
学生工作与教师发展党支部 于晶
《中国》是一部历史纪录片,以思想制度为主线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及其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片中塑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人物内心活动的视觉呈现让中华文明“形象化、立体化”,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体悟。我国当前正处于VUCA时代,追溯历史,以史为鉴,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可以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发展贡献理想方案。
纪录片的第一集《春秋》讲述的是人类思想大爆发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着思想双星——老子的“道”与孔子的“儒”,这也是中国思想的原点。开场即给观众展示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世纪会面、一次飞扬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场奔走疾驰的为民呼告,《春秋》通过大量篇幅描绘了孔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周游列国的场景。孔子在一处宁静的院落开展教化的一幕令我印象最深刻。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学生。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当今教育界提供了实践路径。作为出生于山东的教育从业者,我深受孔孟文化的影响,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切身体验,力图深挖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并将其应用到工作中。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这正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威廉希尔足球官网是一所“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使命”的大学,“敬学广惠 有教无类”的校训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即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再学习、再深造的愿望和需求,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公平。
(二)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培养什么人”是教育首先要明晰的命题。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教育的目的是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从这段表述可以看出,怀特海所阐述的教育目的侧重于智力教育。而孔子的教育目的侧重点在道德教育,所以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即培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从政的君子,以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现在来看,孔子提出的这些内容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当我认真去读这些内容发现它也可以作为共产党员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南。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正如帕克·帕尔默所说,优秀的教师不是把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花费时间营造一个学生与教师或学生彼此之间对话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传授和创造的过程中,这样才能将“教师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知识”,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反观我所负责的教师培训工作,同样需要这样的方法。
在第一集中,还有一点深深打动了我,即孔子的坚持,理想主义者孔子用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理想,这远远超出了成败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