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 学思践悟】韩璐:寻根溯梦 遇见古今
编者按:赓续红色血脉,奋进伟大征程。在学校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各党(总)支部组织党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并撰写学习感悟。“重温经典 学思践悟”专栏将择优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寻根溯梦 遇见古今
组织部/人事部 韩璐
那些伟大的人,那些伟大的思想,那些众声喧哗的道路之争,奠定了我们曾经的光辉岁月。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始终屹立,时代精神的火花始终闪烁。那些跌宕的事,那些起伏的情感,那些面临选择的困顿与坚定,烙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这就是《中国》。
纪录片《中国》以顶级的画面构图、史诗级的配乐、使人身临其境的旁白……缓缓展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那些伟大的人从未离去,那些伟大的思想从未消失,《中国》,以影像著史,表达中国情怀,讲述中国故事,探寻中国精神脉络。有情,有义,有爱;有诗,有歌,有梦。他们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他们见证了“中国”。
孔子向众人敞开大门,他打破周王朝多年沿袭的官学传统,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知识不再是贵族独享的特权,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无论出身贵贱、禀赋高下,都应获得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只要交少许学费,哪怕只有一条干肉,都可以随他读书、学习。大批平民子弟蜂拥而至,前去求教。
孔子为学生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这些课程被后人称为“六艺”。孔子办学的地点有个好听的名字——杏坛,这是一所面向平民大众的开放式学校,他把庙堂之上正在衰落的“礼”,传播到了村野民间。
“礼”是孔子所教授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代表秩序、规范、伦理是维系社会运转、人与人关系的制度纽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礼”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行事的标准。以“礼”为基础,孔子提出了他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仁”。关于什么是“仁”,他给出过不同的解释,而“仁”的核心就是“爱人”,是做人需要秉持的基本道理。
孔子,这位正值盛年的老师,有着丰沛涌动的思想,对教育充满热情。教学相长,让知识如清泉一般流动。当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思考能力时,探问天地人生的奥义便成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觉。敬学广惠,有教无类,这是教育的魅力,也是教育的根与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断流。今日中国,从岁月深处走来,传承着久远的血脉。中华文明的发展虽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我们直到今天还能读懂数千年前的文献资料,古代经书上的格言警句依旧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对现代起着积极的启示作用,这是中华文明形态虽有变化却生命恒久的重要原因。今日的中国人,就是曾经的中国人。